美乌发布联合声明背后的全球博弈:30天休战期能否撬动俄乌僵局?

发布日期:2025-04-13 10:28    点击次数:108


#欧洲瞭望台#

当地时间2025年3月11日晚,美国和乌克兰高级别代表团在沙特阿拉伯吉达结束长达8小时的闭门会谈,双方共同发布了一份被外界称为“阶段性突破”的联合声明。乌克兰宣布接受美国提议的“30天临时停火”,美国则承诺立即恢复对乌安全援助和情报共享,并推动达成关键矿产开发协议。这一声明看似为持续数年的俄乌冲突按下“暂停键”,但其背后交织着大国博弈、资源争夺与政治算计,每一步进展都暗藏危机与转机。

根据联合声明,乌克兰同意立即实施为期30天的临时停火,但前提是俄罗斯必须同步接受并执行该计划,且停火期限需经双方同意延长。这一条件折射出停火的脆弱性——若俄罗斯拒绝配合,协议将沦为“单方面宣言”。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在视频讲话中直言:“俄罗斯必须表明其结束战争的意愿”,并强调停火需涵盖整个前线,包括停止导弹、无人机和海上军事行动。

美国在此次协议中扮演了“关键推手”角色。国务卿卢比奥称,美方将立即解除自3月3日以来暂停的对乌安全援助,恢复包括情报共享、武器供应在内的支持。这一转变被解读为特朗普政府对前期政策的修正:此前因泽连斯基与特朗普在白宫的公开争执,美国曾暂停援助,导致美乌关系一度紧张。如今,美国试图通过“援助换停火”重新掌握斡旋主动权,但其对俄态度仍显暧昧——特朗普表示“希望俄罗斯接受停火计划”,却未明确施压手段。

停火协议的核心目标被定义为“为和平进程创造空间”。美乌双方在声明中勾勒了三大行动路径:

人道主义破冰双方同意在停火期间优先推进战俘交换、释放被拘留平民,并协助流离失所的乌克兰儿童返乡。这一举措既是对国际社会人道关切的回应,也为后续谈判积累互信。

多边谈判机制美乌承诺组建专门谈判团队,并“立即启动”旨在实现持久和平的对话。值得注意的是,乌克兰坚持要求欧洲国家参与进程,试图平衡美国的主导地位;而美国则表示将与俄罗斯直接沟通,暗示可能绕过欧洲另辟渠道。

经济资源绑定协议中最具争议的内容,是美乌将加速达成关键矿产资源开发协议。乌克兰拥有全球第二大稀土储量和丰富的锂矿资源,这些矿产对新能源产业和国防科技至关重要。美国通过绑定经济合作与安全援助,既为乌克兰战后重建注入资金,也为自身供应链安全布局。乌克兰总统办公室主任叶尔马克称,此举将“确保国家长期繁荣”,但批评者担忧这可能导致资源主权让渡。

乌克兰:以退为进的生存策略泽连斯基政府接受停火,实为多重压力下的妥协。一方面,乌军近期在东部战线承受重压,亟需喘息时间;另一方面,美国暂停援助暴露了乌克兰对西方依赖的脆弱性。通过将停火与矿产协议挂钩,基辅试图将经济复苏纳入安全框架,换取更可持续的外部支持。

美国:选举周期下的外交摇摆特朗普政府在俄乌问题上的反复,与其国内政治周期密切相关。2025年正值美国中期选举筹备期,共和党需要向选民展示“结束战争”的政绩,同时避免过度刺激俄罗斯引发地缘反弹。恢复对乌援助既可安抚军工集团,又能借矿产协议为“美国优先”战略添砖加瓦。

俄罗斯:沉默背后的战略观望俄外交部仅表态“不排除近日与美方沟通”,未直接回应停火提议。分析认为,克里姆林宫可能将30天停火视为调整军事部署的窗口期,同时观察西方阵营的内部裂隙。若俄罗斯拒绝配合,美国或将联合欧洲升级制裁,但这需要跨大西洋联盟的协调——而美欧在能源政策、国防开支等问题上的矛盾,恰是普京手中的筹码。

欧洲:被边缘化的“关键角色”乌克兰在声明中多次强调“欧洲伙伴应参与和平进程”,折射出对美国单边主导的担忧。法德等国虽支持停火,但对美乌矿产协议持保留态度。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曾警告:“乌克兰重建必须符合欧洲整体利益”,暗示资源开发权争夺或将加剧美欧博弈。

俄罗斯的“否决权”停火生效的前提是俄方同意,而目前莫斯科尚未明确表态。俄乌在顿巴斯地位、克里米亚主权等核心议题上立场悬殊,即便暂时停火,谈判仍可能陷入僵局。

军事信任的缺失过去三年中,俄乌曾达成十余次局部停火,但均因双方互相指责违约而破裂。此次全面停火需要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,而美俄军事沟通渠道尚未完全恢复,第三方监督力量(如联合国)又因大国分歧难以发挥作用。

国内政治的掣肘特朗普政府推动协议需平衡国内鹰派与温和派压力。共和党参议员格雷厄姆已质疑“停火是否变相承认俄占领土”,而民主党则批评矿产协议“透支乌克兰未来”。

资源博弈的隐患美乌矿产协议虽被包装为“经济合作”,实则涉及战略资源控制权。中国、欧盟等主要矿产进口方尚未表态,若各方竞相介入,可能将乌克兰重建变为“资源争夺战”。

从中国立场观察,此次协议具有三重启示:

美国外交的“实用主义转向”特朗普政府将安全援助与资源利益捆绑,显示其对外政策更趋现实利益导向。这种“交易式外交”虽能短期奏效,但可能削弱国际秩序稳定性59。

多极化进程的复杂性欧洲在和平进程中的边缘化,暴露了跨大西洋联盟的裂痕。与此同时,发展中国家更关注协议对全球能源与供应链的影响,这为中国推动“全球南方”合作提供了新空间。

危机管理的“中国智慧”中国始终主张尊重各国主权与安全关切,倡导均衡、可持续的解决方案。美乌协议若不能平衡各方核心利益,或将再次印证中国提出的“共同安全观”更具长远价值。

30天停火协议如同一面棱镜,折射出俄乌冲突背后的大国角力、资源争夺与政治妥协。无论是乌克兰的“以空间换时间”,还是美国的“援助换资源”,抑或俄罗斯的“沉默博弈”,都在提醒世界:真正的和平不能依赖临时休战与利益交换,而需构建更具包容性与公平性的安全架构。当沙特吉达的谈判桌散去喧嚣,留给国际社会的,仍是一道未解的时代命题。

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,快来关注德鸿观

您对此事怎么看?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观点!




Powered by 开元官方中文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